知識的生產速率在不斷上升。美國科學家詹姆斯·馬丁曾推測:19世紀人類的知識每50年翻一番,20世紀初約每30年翻一番,50年代每10年翻一番,70年代每5年翻一番。而今幾乎每3年就翻一番。新的發現和發明層出不窮,在16世紀時,可稱作重大發現或發明的不超過26項,17世紀有106項,到18世紀有156項,到19世紀時已達到540項,而在20世紀的前50年中就有961項。僅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10多年中,新的發現和發明已超過2000年的總和。
知識的陳舊周期在不斷縮短。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表明,20世紀以前的200年中,可數的12項物理科學重大發明到實際應用的周期逐漸縮短。
此外,R·凱普勒和R·巴爾頓還曾提出知識的半衰概念,用來描述知識的衰退現象。知識的“半衰期”表明的是發表某一科目或門類的文獻(文章)中半數以上成為無效的年限。
在知識結構上,由于已有知識多以紙介質存儲,人們習慣于國家圖書館的圖書分類原則,并參照形成知識的檢索路徑。然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會逐漸促進人類潛能的開發,推動知識和學科的進一步重組,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誕生新的知識或學科。人們清楚地看到,在表達知識的系統結構時,需要依據知識的自身特點與不同領域,重新審視知識的結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