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的色學性質
1666 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第一個揭示了光的色學性質和顏色的秘密。他用實驗說明太陽光是各種顏色的混合光,并發現光的顏色決定于光的波長。下表列出了在可見光范圍內不同波長光的顏色。
不同波長光線的顏色
為對光的色學性質研究方便,將可見光譜圍成一個圓環,并分成九個區域(見圖),稱之為顏色環。顏色環上數字表示對應色光的波長,單位為納米( nm),顏色環上任何兩個對頂位置扇形中的顏色,互稱為補色。例如,藍色( 435 ~ 480nm )的補色為黃色( 580 ~ 595nm )。通過研究發現色光還具有下列特性:( l )互補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白光。如藍光和黃光混合得到的是白光。同理,青光和橙光混合得到的也是白光;( 2 )顏色環上任何一種顏色都可以用其相鄰兩側的兩種單色光,甚至可以從次近鄰的兩種單色光混合復制出來。如黃光和紅光混合得到橙光。較為典型的是紅光和綠光混合成為黃光;( 3 )如果在顏色環上選擇三種獨立的單色光。就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成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色調。這三種單色光稱為三原色光。光學中的三原色為紅、綠、藍。這里應注意,顏料的三原色為紅、黃、藍。但是,三原色的選擇完全是任意的;( 4 )當太陽光照射某物體時,某波長的光被物體吸取了,則物體顯示的顏色(反射光)為該色光的補色。如太陽光照射到物體上對,若物體吸取了波長為 400 ~ 435ntn 的紫光,則物體呈現黃綠色。這里應該注意:有人說物體的顏色是物體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了這種顏色的光。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比如黃綠色的樹葉,實際只吸收了波長為 400 ~ 435urn 的紫光,顯示出的黃綠色是反射的其它色光的混合效果,而不只反射黃綠色光。
2、 人的色覺特點
不同波長的光照射到人眼視網膜上,將給大腦不同的感覺,這種感覺稱為色覺。人們就是憑自己的色覺來辨別物體的顏色,一般人的眼睛可分辨 120 多種顏色,如果在不同顏色的相互補充、相互襯托之下,有經驗的人可分辨 13000 多種顏色。人眼為什么能分辨這么多種顏色呢?現代科學研究認為:人眼中的錐狀辨色細胞有三種,每一種細胞擅長接收一種顏色的光,但對可見光內所有波長的光也能發生程度不同的反應。這三種錐狀辨色細胞分別對紅、綠、藍色光最敏感。因此,人們選擇這三種顏色作為光的三原色。彩色電視機也是根據上述理論制成的彩色顯示過程。
當眼睛接受了混合光之后,三種色覺細胞都按自己的規律興奮起來;產生三種視覺信號。經視神經傳到大腦,但是,大腦對每一個單獨信號并不感興趣,而是把它們總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綜合的色覺,這就是人們感覺到的所接收混合光的顏色。根據人的色覺特點,當紅、綠、藍三種色光按千變萬化的比例混合時,就會使人感覺到千差萬別的顏色。
3、 光和物體的顏色
我們知道,在沒有光線的暗室中,或在漆黑的夜里,誰也無法辨認出物體的顏色,只有在光照射下。物體的顏色才能為人眼所見。所以,物體的顏色是光和眼睛相互作用產生的,是大腦對投射在視網膜上不同波長光線進行辨認的結果。
我們日常所說物體的顏色,是指在日常環境里太陽光照射時物體所呈現的顏色。稱之為物體的本色,在特殊環境里物體呈現的顏色,稱之為衍生色。例如,在陽光照射下樹葉呈綠色,這是其本色,而在紅光照射下,這一 “綠色”的樹葉呈現黑色,改用紫外線照射時,它又呈火紅色,這后兩種顏色是衍生色。一個物體的本色只有一個,而衍生色可有幾個,故我們說物體的顏色時,若不作特殊說明即指物體的本色。
物體的顏色決定于它對光線的吸收和反射,實質上決定于物質的結構,不同的物質結構對不同波長的光吸收能力不同。我們知道:光是由光子組成的。不同波長的光由不同能量的光子組成。波長 λ和能量 E 間的關系為 E=hc/λ,式中普朗克常數,c為光速。當光子射到物體上時,某波長的光子能量與物質內原子的振動能,或電子發生躍遷時所需能量相同時,就易被物質吸收,其它波長的光就不易被吸收。物質對光的選擇吸收,就造成了各自的顏色。對同一種物質,改變其內部結構時,顏色也會改變。如碘化汞在正方晶系時呈紅色,而加溫到 127 ℃使晶形轉變為斜方晶系時卻成藍色。這主要因物質結構的改變,對光的選擇吸收也發生了改變。人們已根據這一點,制成了變色涂料等物質。另外,如溶劑、熒光等也會影物質的顏色,這里不再贅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