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意即異步傳輸模式(asynchronoustransfermode)。這種模式可以與同步T1線路做一對比。在T1線路中每125us都有一個T1幀生成,該速率由主時鐘控制,每幀的第k時隙中有從相同源來的1字節數據。T1是同步的。而ATM不嚴格要求信元交替地從不同的源到來,每一列從各個源來的信元,沒有特別的模式,信元可以從任意不同的源到來,而且,不要求從一臺計算機來的信元流是連續的,數據信元可以有間隔,這些間隔由特殊的空閑信元(idlecell)填充。 ATM并不標準化傳輸的信元格式。實際上,它指出僅發送單個信元是可以的,并且指出信元可以被裝入到T1,T3,SONET或FDDI(光纖LAN)線路上發送。對于以上的這些例子,有標準規定信元如何封裝到這些系統提供的幀里。 在最初的ATM標準中,主速率為155.52Mb/s,另外還有一個4倍于它的速率(622.08Mb/s)。選擇此速率是為了和SONET兼容,SONET是電話系統中用于光纖線路的分幀標準。基于T3(44.736Mb/s)和FDDI(100Mb/s)上的ATM也已出現。 ATM的傳輸介質常常是光纖,但是100m以內的同軸電纜或5類雙絞線也是可以的。光纖可達數千米遠。每個鏈路處于計算機和一個ATM交換機之間或兩個ATM交換機之間。換句話說,ATM鏈路是點到點的(和LAN不一樣,它在一條電纜上有許多發送方和接收方)。通過讓信元從一條線路進入交換機并且從多條線路輸出,可以獲得廣播效果。每條點到點鏈路是單向的。對于全雙工操作需要兩條鏈路,每個方向的流量占用一條。 ATM的物理層包括兩個子層,即物理介質子層(PM)和傳輸會聚(TC)子層。其中物理介質子層提供比特傳輸能力,對比特定時和線路編碼等方面作出了規定,并針對所采用的物理介質(如光纖、同軸電纜、雙絞線等)定義其相應的特性;傳輸會聚子層的主要功能是實現比特流和信元流之間的轉換。 對于輸出,ATM層提供信元序列,PDM子層進行必要的編碼,并且以比特流的方式發送它們。對于輸入,PDM子層從網絡中獲得輸入的比特,并且向TC子層提交一個比特流。信元的邊界并沒有標記出來,TC子層負責找出信元在何處開始和結束。但這不僅困難,而且在理論上行不通,因此TC層去掉了這一功能。因為TC層管理分幀,所以它屬于數據鏈路功能,因此我們在ATM中的數據鏈路層討論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