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盤技術是20世紀60-70年代開發的一項激光信息存儲新技術。早在196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和3M公司就已開始了光盤技術的研究。1972年,荷蘭菲利浦公司(Philips)和美國音樂公司(MCA)率先開發制作出了視頻光盤,并于1978年正式投入市場。到70年代末,又出現了數據光盤。最初,光盤技術主要用于錄制音樂和電視節目,自1980年后,又開發了用于文獻信息存儲的光盤技術。
光盤存儲技術是一種光學信息存儲新技術,具有存儲密度高、同計算機聯機能力強、易于隨機檢索和遠距離傳輸、還原效果好、便于拷貝復制、適用范圍廣等特點。近年來,光盤技術已受到普遍重視,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應用。
①存儲密度高
目前光盤的信息存儲密度比磁盤和普通縮微品約高1-2個數量級。隨著光盤技術的不斷改善,還可進一步提高光盤的存儲密度。例如,通過采用短波長激光器和大數值孔徑的物鏡進一步減小記錄信息點的直徑、縮小預刻槽軌道的間距以及采用壓縮技術等方法來加大光盤的存儲密度。
②與計算機聯機能力強,易于實現隨機檢索和遠距離傳輸
二進制數據光盤系統易于與計算機聯機,易于實現磁帶記錄與光盤記錄的信息轉換。
光盤系統很容易同計算機聯機進行隨機檢索。檢索時,只需將要查找的信息編碼通過計算機鍵盤輸入機內,所需的信息就可顯示在CRT屏幕上或發出音響。需要時,還可利用激光印字機將顯示的信息印制在紙張上。例如,從存儲有160萬頁資料的64張光盤信息庫中取出其中任何一頁資料的信息只需用5秒鐘左右,輸出一張紙印件的復印時間也僅只3-5秒鐘即可,檢索和輸出十分迅速。
記錄在光盤內的信息還可通過發送裝置傳遞到遠處,并利用終端接收裝置接收,顯示在CRT屏幕上。
③便于大量拷貝復制
在復制燒坑記錄的光盤時,是以直接錄制的光盤為母盤,利用壓印的方法制出金屬(鎳)膜版,然后,再利用膜版壓印出拷貝光盤。這樣便可將母盤上的燒坑信息轉錄到拷貝光盤上,進行大量的拷貝復制。光盤具有操作簡便、拷貝效果好等特點,同時,不會發生隨著拷貝代數的增加其拷貝光盤的影像質量下降的問題。因此,拷貝復制光盤的影像效果穩定、可靠,而且隨著拷貝數量的增大,還會降低光盤的成本。可見,光盤適于進行出版、發行等大批量生產和使用。
④影像還原效果好
記錄在光盤內的信息具有還原效果好、影像質量高的特點,尤其是在記錄的字跡淺淡,字跡擴散、底色發黃、含有污跡或有局部破損等缺陷的原件時,由于光盤記錄會使中灰色調消失,因此,光盤信息的還原影像反而比原件圖像的反差大、線條清晰,而且會使原件上的某些缺陷(污跡、破痕等)減輕或消失。此外,在進行活動畫面顯示時,還可利用調速方法改變其動作的快慢,甚至使活動畫面靜止不動或進行反時序動作顯示。
⑤適用范圍廣
光盤技術不僅可以記錄載有聲像的活動畫面,而且可以記錄各種原件的圖形或文字信息。利用光盤既可以存儲一般幅面的原件,又可以存儲大幅面的圖紙和資料;不僅可以存儲單頁原件,而且可以存儲裝訂成冊的原件,還可以存儲記錄在磁帶或縮微膠片上的信息。總之,幾乎所有的信息表現形式都可利用光盤載體進行信息的記錄和存儲。
由于光盤采用的是非接觸的,即激光掃描的記錄和讀出方式,因此,在光盤多次讀出使用時,光盤上的記錄信息不會受到破壞。
為了適應各種不同使用目的的需要,近年來還出現了由計算機、光盤和縮微膠片三者組成的信息處理系統--電子復合信息存儲系統。利用該系統可進行原件信息的記錄存儲,也可實現磁盤、光盤、縮微膠片三種不同載體上記錄信息的轉換。
光盤存儲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一種光學信息存儲新技術,在解決檔案、圖書等原件的全文存儲和使用方面顯示了許多獨特的優點。但是,這種技術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還有一些尚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例如:同縮微膠片相比,光盤記錄時的誤碼率有時還比較高;由于光盤采用的是激光掃描的輸入方式,因此,其記錄速度不如縮微膠片快門曝光的記錄速度快;目前,記錄在光盤上的信息雖然比磁帶(盤)記錄信息的保存壽命長,可保存十幾年或幾十年,但還遠不如縮微膠片,因此,光盤目前還能作為永久保存的檔案載體使用;另外,由于目前還未建立統一的光盤技術國際標準,光盤技術的通用性較差,影響推廣使用,等等。今后,隨著記錄介質、記錄方法和系統性能的不斷改進和提高,隨著光盤與磁帶(盤)和縮微膠片等多種記錄載體和信息存儲技術的結合,光盤存儲技術一定會達到更加完善的程度,滿足人們對信息處理的多種需要。
|